詳細影片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01cEHY89fA

第一站

東引遊客中心

地址:連江縣東引鄉樂華村160-1號
電話:886-836-77267

2003年興建完成的東引遊客中心位在中柱港南側山頭、南橋直升機場下方,距離兩處都不遠;不同於其他遊客中心的閩東風格建築,東引遊客中心矗立在山頭,為了防止強風侵襲而做伏低設計,從中柱港抬頭便可望見,做為導覽遊客的目標物十分稱職。

遊客中心一樓設有旅遊服務中心及販賣區,以燈塔、燕鷗為意向塑造的休息區,讓遊客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東引豐富的生態景觀,初來乍到,逛一趟絕對大有收穫。

由於東引的觀光資源豐富,舉凡名勝古蹟、海蝕地景、戰地風貌、原生種植物等,均值得一探究竟,遊客不妨將遊客中心作為到訪東引的第一站,觀賞簡介影片、索取摺頁、或是諮詢旅遊資訊,為接下來的旅程動線作準備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夏天的東引需要一個有冷氣的地方,就是東引遊客中心了

裡面的服務人員都很親切都會詢問你第一次來東引嗎?

就會幫你導覽東引一些景點(但因為東引實在是太熟了!所以略過導覽….)

東引遊客中心後方的景色真的很漂亮,可以看到俯瞰西引島

東引遊客中心不忘來個迷你版的東引燈塔,提供拍照

接下來前往國之北疆

國之北疆在西引島最北邊

所以騎車過去大概要10分鐘左右

一路路都是斜坡,如果不太會騎車的人要小心一點

國之北疆

國境最北,就在馬祖東引

為紀念國之北疆在此,以及讓遊客一睹風采,馬管處在后澳岬角建置觀景台(座標位置N26°22’58.8″ E120°28’34.0″),並立起一塊石牌,寫有「國之北疆」的字樣,提供遊客拍照留念,即便沒有看到北固礁,也還是可以證明自己來過「國境之北」(轉馬祖旅遊網)

來東引一定要來這國之北疆

樓梯還滿多的

但大概一小段就會變成斜坡

所以說很累,其實也還好啦!運動一下!!

羅漢坪「三色石」引人目光

國之北疆的西側為另一景點「羅漢坪」,為一處礁石群,擁有海蝕平台和海蝕柱兩種地貌;從海上望過去,礁石群海蝕柱林立,猶如十八羅漢而立,故得其名。 羅漢坪礁岩前段為「三色石」,後段則是「大象汲 水」景觀。三色石,故名思義就是岩石有三種顏色,其成因為組成成份不同的火成岩排列在一起,形成三種不同顏色的岩層排列,十分奇特。 從三色岩也可以印證,東引並不是一夜之間浮現的小島,而經過無數次的陸升和陸降,才造就東引現在的岩層風貌。 而「大象汲水」在一次颱風後,象鼻已經崩落。由 於海水不斷拍打岩石,及風化作用,使得岩石崩落,也顯見東引的地景仍在持續變化中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照片拍起來看不出來三種顏色

影片中比較看的出來

必拍的國之北疆石牌

靜伏鱷魚

美麗天光下的夢幻奇岩
在西引清水澳西岸,一塊伸入海中的陸地,遠看就狀似一尾巨大的鱷魚,栩栩如生、有嘴有腳,甚至依稀分辨得出利爪,靜臥匍匐正準備出海呢!因此當地人稱之為「鱷魚島」,又稱「靜伏鱷魚」。

當地民間有此一傳說,過去生性兇猛的鱷魚隨魚群沿河水來到清水澳,經常在此作怪,漁民們不堪其擾,幸而有玉帝相助,降服了這隻鱷魚,讓它魂歸清水澳西岸,鱷魚島才有了今天的模樣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再回去東引島路上就可以看到靜伏鱷魚

照片大概只能看到上半部鱷魚的頭和身體

東引花崗岩形成的島嶼,真的很特別也很漂亮

澎湖和金門都無法看的到的

西引島紀念碑

東引「事在人為,人定勝天」精神標語

「事在人為,人定勝天」精神標語位於上西引島急轉彎處,是西引島入口意象,上刻是為了紀念中柱港工程完工所留下來的口號。上繪國旗,下則繪有駐守西引島的步二營營徽,作為官兵移山填海,胼手胝足,克服萬能,建造中柱港這項化不可能為可能之任務的寫照與勉勵,是早期官兵合影的地標,現在也是重要的觀光景點。

1990年代起,解嚴後的馬祖各島上建設突飛猛進,許多重大經濟計畫陸續展開,機場、碼頭、水泥路面的鏟山鋪路或填海造陸工程,改變軍事據點、覆蓋原本的戰備道路,民宅及防空洞抹除戰地政務時期的標語,象徵那個戒嚴年代的遠去。(轉國家文化官網)

感恩亭

走在中柱堤往西引的路途中,有著一座亭台樹有蔣經國先生坐像,名為「感恩亭」,是東引軍民為感念蔣經國先生對島上重大建設的支持所興建,感恩亭內蔣經國先生塑像巍然面南端坐,「親切自然,奉獻犧牲」代表其一生付出之精神。

登上感恩亭可綜覽東、西引360°全景,海面視野遼闊,夏季波光粼粼,冬季時海風淒冷,各有不同感受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其介如石

「其介如石」位於連江縣東引鄉,為士兵臨摹總統蔣中正當時的手墨,象徵蔣中正革命一生的偉大人格和精神。《易經.豫卦》中的「介于石」經傳的注解,就是:「上交不諂,下交不瀆,不改其操介如石焉。」意思就是指操守堅貞如石,堅定不拔。

在東引,精神標語除了刻寫在牆上外,也可見刻於石頭上,中柱堤一帶的精神標語包含「固若金湯」、「其介如石」、「中流砥柱」。(轉國家文化官網)

東引燈塔

國境之北的白色夜明珠
東湧燈塔(又稱為東引島燈塔)位於世尾山山腰上-全馬祖列島的極東之地,亦有著北疆燈塔之稱,純白色的磚造塔身,高13公尺,洋溢著18世紀歐洲式建築風格,聳立於懸崖峭壁上。東湧燈塔的興建,起源於光緒28年(約1902年),長450英尺的輪船「蘇布輪號」行經東湧附近,因觸礁沉沒,雖乘客及貨品都安然無恙,但船公司損失慘重,又由於三都澳開埠後,進出口貿易額倍增,終於促成東湧燈塔的興建。1988年文建會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,並於2016年升格為國定古蹟,是台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。

早期,燈塔位於管制區,守燈員需攜家帶眷住進燈塔裡,為了供應工作人員的食物,還設立了雞舍、豬舍等,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塔外的人對塔內的守燈員,可是羨慕不已,因此稱此地為「東引別墅」。燈塔下方崖邊設有霧砲兩尊,現改增設霧笛一座,取代霧砲做為助航之用,燈塔面向東海,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外形,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,格外引人入勝,遊客順著低矮的白色水泥護欄蜿蜒而上,就能找到這座燈塔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前往東引燈塔需要走一段路

所以要準備足夠的體力

機車是停在外面廁所旁邊

之後順著山路走

大概需要走15分鐘左右

路上會先遇到

擂鼓石

遺落人間的大鼓-擂鼓石
往東湧燈塔的步道旁還有另一個小據點-擂鼓石,擂鼓石是步道旁凸出於山壁間的一座花崗岩巨石,形狀就像一個圓形大鼓一般,似乎敲擊後會發出沈昂的鼓聲,亦是當地特殊之地質景觀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之後會看到太白天聲

太白天聲

置身在若隱若現的山海中
前往東湧燈塔途中,太白天聲紅底白字的牌坊就在路旁,是一處聳立於巍峨巨石上視野極佳的觀景台。站在觀景台極目四望,沿岸岩石粼粼、地景險峻,遠眺汪洋一片,十分壯闊;在春夏之交的霧季,雨霧迷離,朦朧的霧氣將石頭遮掩,加上風聲與海浪澎擊沿岸岩石的潮聲交錯,若隱若現有若太虛幻境,因而得名。

在此處可鳥瞰半個東引島的層巒疊嶂,亦可以飽覽斷崖峭壁的海天之險,令人目不暇給,流連低徊。若遊客在這季節(約3-5月)踏訪東引,不妨前來親身體驗一下吧!(轉馬祖旅遊網)

看到這裡

還要再繼續爬大概3層樓梯

上面看下去的風景

終於看到東引燈塔

從東引燈塔看下去的海景

烈女義坑

巍峨壯麗的淒美懸崖
位在東引島東側、天王澳的後方,一座近百公尺高、近乎垂直的天然海蝕崖,巍峨壯麗,氣勢懾人。相傳清末年間,閩海一帶島嶼時有海盜盤據,民不聊生,一日,海盜劫掠東引,島上一漁民遭海盜殺害,漁民之妻逃至此一海蝕崖,後無退路,海盜欲強擄奸淫,漁民之妻頑抗不從,縱身躍下投崖殉節,後人感念其貞烈,因此將之取名為「烈女義坑」。

烈女義坑地形險峻,山牆上刻有「忠烈傳千古」五個大字,山牆中央有條步道往下伸入海灣就是烈女義坑,遊客可沿著欄杆步道至觀景台駐足眺望,望著離海百餘公尺的峽壁高度,突出岩壁的石塊,再再都讓人為那位女子的勇氣大感佩服。烈女義坑西側有一名為「烈女石」的岩石,相傳因一女子坐望夫歸而得名,也是東引獨特的巨石景觀之一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一線天

陡峭絕壁天縫聆濤
一線天位在東引島東側天王澳的左側岬角,為一處聳峭的海蝕溝地形,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,上窄下寬,上接天、下通海,每當潮水灌入,底部海浪拍擊石塊,如萬馬奔騰之音,壯闊迴繞於岩壁間;在兩座山崖之中築有坑道,並建有一座水泥橋相連,橋面距海面僅數十公尺,卻有百公尺以上之氣勢。

岩壁上題有「天縫聆濤」四個大字,絕妙說出這個景點的動人之處,是1972年時任參謀總長的賴名湯將軍蒞臨東引巡視時所題,靜塑於高聳岩壁上,頗有遠戍前線的孤絕之感。

過去,一線天是軍事管制區,但現今一線天已完全開放,不需預約登記就可以自由進入參觀;沿著階梯步行向下,抵達戰備壕溝的終點,「一線天」景致於眼前展現,想聽浪濤聲,隨時都可以前往。(轉馬祖旅遊網)

一線天坑道

坑道內部的「庫房」,安放油料、彈藥、糧秣及衛材等補給物資,充分展現官兵運用有限空間以滿足戰備物資存量的巧思。往深處走去,即能看見連接兩處山壁之間的水泥橋,站在橋上不僅能切身感受浪濤拍岸的震撼,更感佩官兵於兩壁之間搭橋的工法,鬼斧神工,令人驚嘆。

順著水泥橋向山壁另一側坑道走去,右側以木板搭建的隔間,是官兵用以解決生理需求的野戰廁所,而隨處可見的燈罩、火把,更能想見官兵駐守期間所歷經的艱辛歲月。走出坑道,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盡收眼底,來往旅客紛紛駐足,此際往左方坑道處的山壁望去,大大小小人工繪製的黑色方格,錯落於山壁之間,是欺敵用的偽裝射口,讓企圖進犯之敵無法捉摸官兵架設火炮的確切位置,進而鞏固海上堡壘的禦敵能量。

順著樓梯連接戰備壕溝回程的路上,更能看見凹凸有致的城垛,與相鄰的一線天坑道交相呼應,足見東引島與戰務緊密相連的歷史,這座島曾因戰務時期草木皆兵,如今觀光產業的興起,吸引國人紛紛前來一覽軍事遺跡的樣貌,即便當年於坑道內執行軍事任務的官兵已不復見,而國軍官兵矢志捍衛家園的使命,正如佇立在岸邊的崇山峻嶺,始終屹立不搖。(轉青年日報)

之前到訪時還是民國95年

當時只來拍照卻不知道後來藏著這麼大的秘密坑道(影片中有詳細介紹)

每一個地方都是阿兵哥挖掘

真的太厲害了!!

安東坑道

安東坑道為一條鑿穿東引指揮部所在地-二重山的巨大戰備坑道,興建於冷戰時期1971年左右,軍方於2002年釋出坑道,由馬管處興工整修,並於2004年對外開放參觀。坑道口一席迷彩外觀,就位在幹訓班旁,從坑道口往下走,經過一路陡坡,往下約464階的階梯後,就進入了成樹枝狀分岔、別有洞天、四通八達的安東坑道。

打通二重山的安東坑道內部全長約600公尺,長廊沿途共有八個孔道,連長室、大小寢室、中山室、作戰室、彈藥庫、盥洗室、甚至豬舍等一應俱全,每條都通往海邊,由於觀測洞口就位在海崖邊,舊時是砲口,如今成為了賞海、賞鷗、賞峽灣的最佳觀景平台,從洞口向外望,岩塊因不同外形而被命名為「印地安人頭」、「小狗頭」等,遊客來到此處值得一探。

走訪坑道,內部種種建設原貌重現,深具觀光價值,每年4月左右,還有黑尾鷗、蒼燕鷗等保育鳥類從日本南下,在坑道口及周邊島礁棲息繁殖下一代,從觀景平台望出,碧海藍天、奇岩怪石、群鷗飛舞,令人讚嘆,每年夏天,都會吸引許多愛鳥人士至此朝聖。

安東坑道地圖

但當天到達安東坑道已經下午五點

所以關門了!

By June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